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既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当下,如何用科技金融“活水”,寻市场环境“新变”,解科技企业“近渴”,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金融家》记者邀请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韩文龙,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三位专家进行了对话。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领域
《中国金融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实现了快速发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董希淼:科技创新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更高、回报周期更长。研究认为,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平均年限超过15年,更需要“耐心资本”支持。因此,应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但必须正视,我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筹集长期资金、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等独特功能,具备“资金+资本、线上+线下、商行+投行”等多重优势。发展科技金融,银行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近年银行业通过设立服务科技创新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专项考核机制,推动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发挥银行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生力军”和“催化剂”等作用。特别是,部分银行还创新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通过与创投、风投机构的深度合作,为科技型企业同时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
总之,应加大金融创新和政策支持,坚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手抓”,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领域特别是科技型企业。
《中国金融家》:下一步,科技金融政策该如何促进科创企业全周期融资机制走向健全?您有何建议?
董希淼:下一步,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协同发力,综合施策,为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着力畅通“资金—资本—资产”循环,推动科技金融健康发展,更好地防范科技金融风险。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引入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设立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增信措施和担保体系。加快出台相关标准,包括科创企业认定标准、认股权证业务标准等,为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创造更好条件。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如建设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免费提供给金融机构使用。科技型企业要依法全面准确披露信息,加快数字化步伐,增强自身金融承载力。此外,加快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所),推动知识产权可评估、可交易。
三是修改完善金融法律和监管制度。如修改相关规定,合理确定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降低股权投资的资本占用。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支持中小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落实容错纠错、尽职免责制度,减少金融机构后顾之忧。
科技金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引擎
《中国金融家》:科技金融对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可发挥哪些作用?
韩文龙: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其关键在于推进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资金支持与服务,其中,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是核心。
科技金融精准化定位于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力资金支撑。科技金融以风险资本和“耐心资本”等为重要组成,以科技型企业为靶向,以精准化金融支持与服务为依托,精准定位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与重点领域中的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对其科创过程中存在的产品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收益风险大等系列问题与风险进行精准化破局,有效缓解科创企业创新风险与前期资金投入缺口,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科技金融个性化服务于科创企业阶段性资金需求,构成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引擎。科技金融能够根据企业在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的不同阶段、领军型企业和瞪羚型企业等不同企业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企业全周期金融支持,助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金融家》:金融机构如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助推科创企业“知产”“数产”变为“资产”?您有何建议?
韩文龙:从整体战略导向层面,金融机构应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强金融耐心资本、风险资本机制建设,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重点精准识别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并构建针对科创企业全周期的金融支持战略,持续滋养科创企业的发展。
从金融产品层面,一方面,要创新金融投融资产品。对于处于新质生产力前沿和重点发展领域的科创企业,各金融机构间应联合创新、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流向创新前端。强化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灵活运用新型信用体系和抵押物,精准剖析企业创新能力与产品市场潜力,进而提供配套的投贷联动服务,加强对科创企业前期及重点项目的资金援助。另一方面,要创新金融保险产品。通过构建产品责任险和运营中断险等新产业导向型的金融保险产品设计,强化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设,有效降低并分担企业科研创新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成本。
从金融服务层面,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在于提供高效且精准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科创型企业的金融需求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金融机构应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智化工具实现服务转型与效率提升,以高效的金融服务有效简化金融支持的环节与流程,助力科创企业把握创新风口与市场需求,加大科研投入。
科创型企业的金融需求具有多赛道、创新性和差异性大等特点。金融机构既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与模式,通过提供风险投资、创业指导和市场推广等服务,为初创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支持。也要构建精准客户画像,分析科创企业的资产状况、特征与发展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支持与服务,引导科创企业将“知产”“数产”落地变现为“资产”。
《中国金融家》: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其中提到要“强化股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服务科技创新功能”。在您看来,如何发挥资本市场作用,畅通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赵锡军:创新型企业有着相对独特的融资特征,有别于一般企业:一是创新的成本主要是研发人员的工资或智力报酬等;二是创新成果通常是不易被抵押的无形资产,这使得企业不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三是创新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创新自身以及创新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的失败风险,另一方面是创新成功后核心人力资源离职带来的无形资产流失风险,这都可能会导致过高的创新沉没成本。处于不同时期的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略有不同,但轻资产、重无形资产,如专利、现金流不确定、高失败风险等,是其基本的融资特征。
与此同时,在满足同样资源配置的前提下,资本市场可将不同风险偏好、期限的资金更为精准高效地转化为资本,促进要素向最具潜力的领域协同集聚,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高新技术行业、互联网行业等在经济中的占比提升,企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重资产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大、项目风险高、投入周期长,对于资本市场的要求和需求正在改变。
因此,要通过构建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要发挥好资本市场前端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对专业选择和股权投资支持作用,要发挥好新三板市场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支持作用,还要发挥好科创板、创业板市场、北交所和主板市场的作用,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体系。
发展科创板,有利于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科创板走向资本市场,畅通科技企业融资之路,从而推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同时,积极推动北交所和新三板发展,服务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尤其是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新三板和北交所之间的衔接机制,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无缝对接,打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上升通道,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
此外,要着力推行资本市场数字化发展,服务数字经济的新需求。中国经济已经迈入数字经济的新时代,资本市场要抓住时代契机,做好行业数字化发展研究,逐步推动相关制度、指引等规则数字化转型,适应企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的新特点,更好地满足数字经济的需求。
《中国金融家》:未来,资本市场如何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您有哪些建议?
赵锡军: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应在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效率、突出服务的重点、激发体系的活力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首先,要继续深化沪深交易所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增强其包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激发市场主体依法公平竞争的活力;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北交所和新三板改革,同时规范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的发展;再次,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丰富融资渠道、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赋能科技创新;最后,要发展配套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风险管理提供工具。还要进一步畅通规范资本市场体系各层次、各板块之间的错位竞争与衔接协调机制,形成既能发挥各自功能特点,又能相互支持补充的有机体系,这既有利于各类资本的快速形成,又便于促进资本要素的流动和风险的均衡配置。
资本市场的建设作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提供精准服务,构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支持服务体系,调动更多资源向国家战略产业、科技产业、新兴产业集中,最终实现产融结合,满足资本市场推动实体经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功能需求,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实现资本市场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较大提升,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篇大文章”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中国金融家》:您如何看待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间的关联性?如何理解其在金融强国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董希淼:“五篇大文章”指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事关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未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其中,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指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是金融业未来的重要“增长极”;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底座,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形成支撑助力,是做好“五篇大文章 ”的重中之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业未来发展指明了路向,明确了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机构应增强主动意识和担当意识,加快转型创新,探索完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专项考核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提升自身稳健发展能力,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当然,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应基于资源禀赋和自身能力。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应统筹安排,推动“五篇大文章”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应基于区域、行业、客户的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聚焦重点,做好“1+1”(即普惠金融加一项特色业务) 文章。无论是大中小型金融机构,都应该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金融,夯实数字金融底座和能力,真正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金融管理部门要完善制度安排,优化政策环境,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践行“五篇大文章”。如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创设新的工具和政策,在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同时适当降低资金成本;监管部门可以优化考核和评价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意愿和能力。
科技金融发展需要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中国金融家》:新时代催生新金融,新金融呼唤新人才。您认为,在金融强国建设过程中,“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应该具备哪些特征?锻造“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需要从哪些方面精准发力?
韩文龙:金融领域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同时也肩负着引导资金导向与支撑产业发展等重要作用,应以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为核心标准,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严要求、强专业特征的金融人才队伍。金融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这要求金融工作人员能具备较高的政治站位,以高素质标准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需要。金融领域是资金聚集、资源富集的关键领域,易滋生贪污腐败等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行为,这就要求金融人才应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自身的法治与合规意识。同时,金融工作还具有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等技能要求,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对精准判别并服务于科创型企业的金融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需按照“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标准,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打造一支规模宏大、德才兼备的金融人才队伍。政治过硬要求金融人才胸怀“国之大者”,强化党的领导与党性教育,不断提高金融人才的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担当,以服务人民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为导向,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作风优良要求加强金融人才与队伍的作风建设,加强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与监管,确保队伍清正廉洁、务实高效。业务精通要求广大金融工作者持续学习,既要加强交叉学科知识教育,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发展和生态发展特征;又要强化金融人才持续教育和培训机制,以应对金融创新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还要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提升金融人才国际化水平,熟悉并应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博采众长、汲取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金融工作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