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国联通2024年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会在重庆拉开帷幕。据悉,中国联通已经连续四年召开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会,本次大会全面呈现了中国联通以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最新成果,加“数”提“智”,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四载深耕 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字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中国联通总经理简勤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联通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倾力打造“联通数村”平台,覆盖全国近26万个行政村,服务全国近2亿村民。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评中,中国联通连续6年获得“好”的评价。
会上,简勤介绍了中国联通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与实践。
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强农底座。中国联通持续加大农村地区网络投资力度,全国行政村的移动网络覆盖率超99%,千兆宽带覆盖城乡绝大多数人口。在重庆,乡村的移动网络覆盖率、乡镇主街区宽带覆盖率均达到100%,各类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智慧化升级。
加快推进数字应用服务优化,提升数字惠农能力。中国联通持续迭代升级“联通数村”平台,一站式满足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数字服务快速触达等需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16亿元,培训基层帮扶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等12万人次。
此外,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数智升级,拓展数字富农空间。中国联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依托大数据、AI等技术优势打造“新农具”,提供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智慧渔业等数字服务,累计落地了超2500个项目,不断促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
“三个向新”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本次大会对中国联通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成绩进行总结,并介绍了下一步工作思路。面向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场景,中国联通着力推进网络向新、技术向新、服务向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网络向新,促进乡村建设水平实现新跨越。以网络智能化升级数字基建底座,以平台生态化迭代数字乡村平台。2025年,中国联通将完善延伸农村5G广覆盖,实现重点村镇万兆到村、千兆入户,同时,基于元景大模型能力强化AI赋能,通过开放“联通数村”协议强化应用供给。
技术向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以人工智能促进产业转型,以创新合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以定点帮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2025年计划打造农业产业数智转型示范项目1000个,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项目4万个,并进一步精准培育发展帮扶产业、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服务向新,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达到新高度。以在线应用创造基层治理新方式,持续打造一批智能便捷的核心应用;以产教深度结合培育数字新农人,创新推出直播云产品,新增“科技小院”专属应用,2025年计划组织40场以上定点帮扶专项培训;以点面结合打造运营服务新组织,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好能力和服务保障。
中国联通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三个向新”,中国联通将以信念信心凝聚乡村振兴力量,以实干实绩谱写乡村振兴华章。
数智赋能 融合开放广结硕果
会上,中国联通数字人彤彤发布了中国联通《数字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数字乡村建设标准》,介绍了基于元景大模型开发的AI数村应用、AI智慧文教、AI智慧医药等AI应用产品,更新了《中国联通数字乡村白皮书4.0》《中国联通数字乡村产品手册4.0》和《中国联通数字乡村案例汇编III》三项实践成果。
重庆市政府和中国联通共同组建的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在会上正式揭牌,并与重庆市多个区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该研究院将致力成为让“三农”受益、政府满意、行业领先的科改示范企业,立足川渝、服务全国,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会上,中国联通分别与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东北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紫光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宝讯数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联通在中国农技协的支持指导下,与产学研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工作。新一批获得中国农技协批复的13个科技小院也在会上揭牌。
大会还同时设置了线下展厅和体验专区,全方位展示了中国联通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直播助农等方面的系列创新成果。(张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京ICP证000006号|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