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明確要求。今年以來,我國科技創新投入日益加大,前沿科學領域持續突破,突破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產業韌性日益增強,國際科技合作逐漸打開新局面。我國科技創新在企業主導、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的基礎上動力強勁。
一年來的成績有目共睹:捷龍三號火箭首次承攬外星搭載發射,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月壤中發現分子水,國產大客機C919成功交付國航和南航,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福建艦首次海試,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一項項亮眼的新成果充分驗証了穩步提升的創新實力,並催生出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寫下生動注腳。
成績離不開政策引導。1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提出了具體方向。3月份發布的《我國支持科技創新主要稅費優惠政策指引》提出,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6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創業投資基金加大對行業科技領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投資力度。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地實施,效果逐漸顯現,科技創新生態進一步優化。
統計數據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我國已具備在關鍵時期贏得先機、形成優勢的基礎。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額同比增長17.8%﹔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新三樣”為代表的綠色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排名上升至第11位,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一位。
當前,如何讓起勢轉化為態勢,讓科技創新生態保持良好狀態,仍需做好一系列工作。
一方面,堅持創新探索與效益導向雙驅動。在支持產業開展原始創新的同時,建立“創新—市場—效益”聯動機制,推動研發成果快速商業化,降低經濟風險。加強國有企業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聚焦民營企業在科技產品研發、組織模式等方面創新。對高風險的原始創新項目,應擴大企業的“創新容錯率”,在法律和政策上給予其一定的試錯空間。有關部門牽頭構建多層次合作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加強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統籌銜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支撐的協同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通過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技術共享和實驗平台建設,縮短技術研發到市場應用的轉化路徑和反饋速度。
另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有效應對新興領域創新風險。明確新興技術發展路徑與風險評估標准,強化跨部門合作,實現信息共享與風險聯防聯控。增強公眾風險意識,通過教育與溝通提升社會參與度。注重立法前瞻性,為新興領域創新提供法律指導與規范。例如,在低空經濟管理方面,應加快制定系統的監管標准,預防無人機“黑飛”等問題。共建實驗室、技術合作平台和數據共享機制,與相關國家合作,形成“共同創新、市場共育、風險共擔”的協同發展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人民網服務郵箱:kf@people.cn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636舉報郵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京ICP備12004265號-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3]4961-141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