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晚上,武警长沙支队官兵火速驰援株洲醴陵抗洪一线。
7月10日凌晨1点,官兵们卸载冲锋舟,准备投入救援。
洪水中,冲锋舟载着官兵和当地干部挨家挨户提供帮助。
红网时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邓慧 长沙报道
7月10日1时30分,株洲醴陵仙岳山街道。第一艘救援冲锋舟下水时,武警长沙支队冲锋舟操作手刘雄文只能看到黑漆漆的水面,和远处星星点点的光——水面下是街道,闪烁的灯光是群众求援的应急灯在摇晃。
不知道水情,不知道地形,甚至听不懂求救的方言……红网记者采访了最先参加救援的三艘冲锋舟上的官兵,探寻那远程机动、摸黑救人的数小时里发生的故事!
第一艘冲锋舟:考验从安装发动机开始
刘雄文是全支队公认的技术最过硬的两名冲锋舟操作手之一。
“我花了大概十分钟装好发动机,带路的街道干部、支队作训科长和两名安全员飞快跳上船,然后就往最里面开。”刘雄文说,另一名技术好的战友因参加总队比武不能来,所以“很荣幸抢了第一”。
在街道干部指引下,刘雄文谨慎控制着冲锋舟速度:“一来不清楚水情,怕水下异物打坏螺旋桨,其次是驶入街道后,实在太窄,转弯必须小心。”
第一艘冲锋舟上的安全员张濠、郭仕旺后来回忆,第一个被他们接到舟上的中年男子面色非常憔悴,“大概被洪水吓坏了,看到我们过来便大声呼救,登舟好久才缓过来,不过我们真的没听懂他的方言,幸好有当地向导努力安抚他。”
虽然立下首功,但所有人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越往黑暗处开,情况越难预料。
“刚开始有点紧张,但很快就找到了感觉。”刘雄文说,比起2017年在长沙抗洪抢险转移被困群众,“晚上操舟一怕别人拿手电照自己眼睛,二怕巷道里临时转弯。跟向导沟通后,请他转弯前早点告诉我,以便挂倒挡降速。”
与刘雄文的谨慎相比,张濠和郭仕旺都是去年参军的“新兵蛋子”,按照训练时的技术要领,他们很快掌握了接被困群众登舟的诀窍,救人的效率越来越高。
从7月10日1时30分到7时多,刘雄文驾驶的冲锋舟出动四次,每次都在一个小时以上,救援群众的具体数字是多少,他已记不清了。
“早上7点多,任务基本完成,但地方上的同志说有一个出生几个月的婴儿突发高烧,需马上转移。”刘雄文说,当时水位正在下降,浅水区不能使用螺旋桨,有几公里只能靠人力划,“冲过去接到小孩和家长,大家再划回来,靠岸后所有人快累趴下了。”
7月10日中午,刘雄文给家里报平安时才知道,邵阳老家的房子已经被水淹到了二楼。
第二艘冲锋舟:官兵的肩膀是群众最坚实的阶梯
7月13日,一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舟》的火线日记被武警长沙支队官兵广泛转载。作者李振是第二艘出发的冲锋舟操作手,这个12年军龄的老兵在文中说自己参军后最讨厌雨季,因为“不忍看见老人坚守在受灾的老房子里”……
采访时,李振还有点遗憾:“我对那条舟上的发动机型号不太熟悉,稍微耽误了点时间,要不我不见得会慢。”
与李振一起出发的带队干部、武警长沙支队机动一中队中队长陈明对这个特战队员出身的冲锋舟操作手十分认可:“毕竟是2011年开始学习操舟的老班长,技术和经验都没得说。”
比起第一艘冲锋舟的人员配置,安全员少了一名,对此陈明的解释是,“技术和安全有保证前提下,能多转移一个人就是赚了”。
陈明观点得到了证实。他记得当转移一对被洪水围困的母子时,由于水面距离冲锋舟接近两米高,“这位母亲请我们接好她的孩子,自己跳下水后再上船。但当时积水太深,万一水下有异物,十分危险。我和安全员战士一起用双手死死抠住房屋墙体,凭借两腿把船舷往墙上靠紧,让他们踩着我们的肩膀慢慢登舟。”
被困的母亲登舟成功后,轮到男孩时,陈明的肩膀猛地下沉:“那孩子身高体胖,差点没把我们肩膀踩塌,我们赶紧使劲抓住墙上的突出物,防止舟体失衡,在其他人接应下,男孩最终顺利登舟。”
在日记中,李振回忆道:“那一刻,想到他俩腰肌劳损的旧患,我再次见证了巨人的背影。”
而陈明提及此事却有点淡然,“任何时候,咱们人民子弟兵的肩膀都没软过,为了群众安全,我们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阶梯。”
7月10日下午灾情缓解时,李振才想起给远在安徽太和的妻子打电话报平安。
“我老婆已经习惯我出去执行任务,只是反复问我吃饱没有,受没受伤。想想我们转移出来的群众,我特别有成就感。”
第三艘冲锋舟:不经意的细节折射出实战化训练效果
第三艘冲锋舟带队干部是武警长沙支队副支队长武小军。作为这支跨区机动救援力量的指挥员,武小军从7月9日18点30分左右开始,一直忙个不停。
“接到总队命令后,从人员集结、装备整理,我们严格按照预案执行,确保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出发。”武小军记得,车队行进中,沿途风雨让实战化气氛更加浓厚,“灾情时刻在变,在上级统筹下,我们的目的地也更改了三次。每一次更改,在家留守的支队领导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通报情况、规划路线。”
虽然跨区救援属于非军事化行动,然而,武小军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冷静:安排好卸载冲锋舟任务后,他在仙岳山街道干部的带领下,提前勘察现场,选择最佳的下舟地点,“不了解现场情况,盲目求快,会造成指挥决策失误,欲速则不达。”
布置好冲锋舟人员编组和任务目标区域后,武小军决定随第三艘冲锋舟进入灾区,“我必须进抵一线,实地了解情况,才能更好地安排后续人员装备跟进。科学施救,才能确保官兵和群众安全。”
经初步了解,仙岳山街道所属的两个社区共有5000多户、两万多居民。尽管积水最深处超过3米,但不少家庭选择原地坚守,除了将有危险的群众快速转移,补给食品和饮用水成了急需完成的任务。
“冲锋舟出发时带了食品包,里面有矿泉水和面包,可以保证群众不饿肚子。”武小军发现,在运送过程中,为了顺利将食品包送到群众手中,官兵们各显神通,“打捞杆、竹竿是最好的投送工具,但更多战士使用投掷方式。我发现和地方同志相比,我们的战士‘命中率’奇高,几乎没有落入水中的现象。这说明我们平时军事训练中的相关课目练得扎实,这让我特别欣慰。”
更让武小军高兴的是,直到7月11日清淤工作完成,全体官兵虽然疲惫不已,但全过程士气高涨,“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们打胜仗的重要保证。”
武小军叮嘱记者,他要特别感谢仙岳山街道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当时水位已经下降,转移群众已经安置好,工作人员不仅为部队安排好了休息地点,还在食堂为我们准备了热饭热菜,千万别小看一顿香喷喷的饭对疲惫的人的意义。而为我们送饮用水、送水果的普通群众更是数不胜数。”
“毕竟,我们是人民军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而人民同样爱护自己的子弟兵。”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15/571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