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紧扣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让科技和产业双向奔赴,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安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
紧扣科技创新“关键变量”
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变革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和坚实支撑。当前,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以国家战略为指引,高水平服务合肥国家实验室运行,着力推进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等建设,加快聚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谋划并争取深空领域大科学工程。立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推进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的“双中心”协同创新,加速构筑战略性高层次创新平台体系。
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机制,构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有组织科研新模式。强调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羚羊科产”等平台作用,构建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强化校(院)地合作,内引综合性科学中心各研究院等机构科研成果,外接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进行“异地孵化+本地注册”,破解科研成果与应用转化“两张皮”问题。高水平举办中国(安徽)科交会,联合打造安徽“双创汇”品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以高端人才为核心,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开展科研院所“综合授权+负面清单”试点,不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探索建立与科技人才成长和科研活动特性相契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国际化视角和标准培育、吸引、利用和服务创新人才。逐步试点扩大人才安巢项目,依托各类人才基地,营造各类“科漂乐园”,释放科创人才最大潜能。
紧贴传统产业“基础存量”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广阔的市场,在转型升级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蕴含着巨大潜力,是新技术嫁接应用的关键平台和新兴产业繁育衍生的重要支撑。
赋能高端化升级,从落实产业基础再造、加强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创新迭代、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打造高知名度品牌入手,推动高端化发展,“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三者相互赋能,争创一批“数字领航”企业。
促进智能化转型,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场景挖掘适配、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共享,形成标杆性智能与数字改造工业场景。奋力推进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开发与中贝合肥智算中心、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合肥打造全国首个国产自主可控的万卡算力集群,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算力底座。持续建设安徽“模创基地”,通过高浓度的创新生态,加快推动科大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发展和其他大模型企业来皖汇聚,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区域传统产业智能化建设。
推动绿色化改造,全力打造“中国环境谷”绿色产业集群,探索建立零碳工厂、零碳产业园;推进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用技术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澎湃发展动能。
紧抓新兴产业“最大增量”
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大增量。瞄准新兴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建立安徽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一链一策”,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做好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制度供给文章,围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智能家电等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结构。
推动“地区协调”,通过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理顺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合肥、芜湖等主要创新型城市多核联动,其他各市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促进“引领示范”,全面发挥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核心引领作用,支持本源量子、长鑫科技、聚变新能等“皖字号”独角兽企业培育壮大,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从“一城独秀”到“全省共舞”,让优势赛道和新赛道双向发力。
坚持“以投带引”,持续使用“基金+资金”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入“源头活水”;持续建设全省科技投资重点项目库,集中投资力量大力发展重点战略性科技项目;持续提升投融资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提高国有资本的投资和运营效率。
紧盯未来产业“战略质量”
未来产业是处于孵化阶段,具备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产业。目前成熟度尚低,经济产出规模较小,但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和国际竞争具有深远影响。
锚定关键技术,站在更长周期、更高站位谋划布局,发挥安徽自身比较优势,重点围绕量子信息、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等领域,加速布局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强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高质量供给,省市联动落实细化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产权保护、投资风险分散承担等容错和激励机制,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增强企业创新收益。
完善“沿途下蛋”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落地转化。支持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与企业对接,支持财政资金资助形成的未来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对标国际标准,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光,鼓励我省科技领军企业勇于“领跑”,牵头或参与国际前沿标准的制定,在技术前沿搏浪弄潮。依托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等平台,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打造合肥世界科创名城。
(彭小宝 孙慧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文系省哲社规划课题[AHSKY2023D027]研究成果)
发布于2024-10-22 06:47:49
发布于2024-10-22 06:21:39
发布于2024-10-22 06:14:35
发布于2024-10-21 06:31:41
发布于2024-10-20 22:25:39
发布于2024-10-20 06:29:51
发布于2024-10-20 00:01:19
发布于2024-10-20 00:01:18
无与“轮”比!安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轮滑在淮北完赛
无与“轮”比!安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轮滑在淮北完赛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