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工作通讯:中国引进国际科技人才的挑战与机遇(孙鹏 左小德)
近日,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孙鹏与左小德在2024年第9期《专家工作通讯》杂志上联合发表了署名文章《中国引进国际科技人才的挑战与机遇》,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引进国际科技人才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两位作者通过系统分析,梳理了中国自2007年大规模引进国际科学人才以来的经验与现状,并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这篇文章不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也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引进国际人才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文章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科技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实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处于经济和科技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而言,引进国际科技人才是推动创新、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抓手。然而,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但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作者指出,这不仅仅是由于国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更是国内科研环境、管理体制等多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
两位作者通过回顾中国引进国际科技人才的历史,指出早期的引进工作在大幅提升科研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引进国际知名学者的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科研进步。但他们也同时指出,近年来,国内对高层次国际科技人才的引进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文章认为,部分原因在于国内外科研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差异,以及部分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缺乏长期战略眼光。这些问题直接限制了中国在全球科技人才争夺战中的竞争力。
文章特别指出,尽管中国在待遇、科研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不断优化,但一些科研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对国际科技人才的排斥现象。作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为“领导的短视行为”,即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领导出于维护现有利益的考量,往往通过提高人才引进门槛等方式,限制外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这种阻击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公平性,还可能导致学术腐败,最终影响整个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
孙鹏与左小德在文章中还深入分析了国际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实际效果,指出尽管国家层面对引进国际科技人才寄予厚望,并出台了包括薪酬待遇、住房保障、科研启动资金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执行难题。尤其是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地方单位对政策理解不一致、执行不到位,导致部分国际科技人才难以适应中国的科研环境,从而选择离开。
面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几项重要的解决方案。首先,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科研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当前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其次,作者建议增加对海外博士的引进力度,打破国内博士主导的局面,为中国的科研注入更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活力。此外,作者还呼吁各科研机构的领导层应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摒弃短视行为,主动引进和培养国际科技人才,以推动中国科研力量的整体提升。
孙鹏与左小德的这篇文章为中国引进国际科技人才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不仅揭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还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人才引进提出了务实可行的建议。面对全球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国必须进一步优化引才政策,创造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科研环境,以吸引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来华,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崛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Android版
iPhone版
iPad版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